查看原文
其他

耳朵上有小孔和大舌头?需要当心!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儿科医生孔令凯 Author 开心爸孔令凯

*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,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


需要监测肿瘤!



简单粗暴版


耳朵前面的瘘口,都可以认为是耳前瘘管,包括耳轮前面的。


耳轮后面的瘘口,和前面的不一样,正常人可以出现,但更多的是一些综合征的表现。


出现耳轮后瘘管、巨舌、脐疝,要考虑伯-韦综合征,并监测肿瘤发生可能。


目录

一、耳前瘘管出现的位置
二、长在耳轮后面的小孔是什么呢?
三、耳朵后的小孔和大舌头(伯-韦综合征)


耳前瘘管出现的位置


耳前的小孔,就是耳前瘘管(Preauricular sinus ),这个在国内还是比较常见的,最常出现的还是下面这个位置。



除了这个位置外,还可以出现在下面右侧示意图所示的位置上,这个是已经证实的了。


上图来自参考文献[1,2]


所以,从这里咱们能知道,出现在耳垂上的,也是耳前瘘管。


那为啥能出现在这些位置呢?看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就知道了,如下图:

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[3]


但是,有读者会问:那长在耳轮上的是不是呢?比如下面这幅图:



这个问题,目前各大资料里面,也都是将其归类于耳前瘘管[3,4],但都是简单提了一句,没有明确或者详细说明。


还有些资料,会将其归类于耳前瘘管的变异型。所以,目前如果大家遇到这样的问题,也参照着耳前瘘管处理吧。


长在耳轮后面的小孔是什么呢?


如果孩子耳轮后面长了小孔,比如下面这些,也是耳前瘘管吗?需要注意吗?

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[5,6],这两个都是综合征的耳部表现。


嗯,这个看似一样,但是不能混为一谈。


目前NCBI有个词条,把这种情况定义为Posterior helix pit,也就是耳轮后瘘口(确实,这个位置就是耳轮后方)[5]


有文献指出[6],这个问题,是一种孤立的、常染色体的显性症状,在正常人中会出现,只是比较少见而已,不会导致任何问题。


但是,这种表现,在一些综合征中更常见,比如Beckwith-Wiedemann综合征(伯-韦综合征)。


另外,在Simpson-Golabi-Behmel综合征和Rubinstein-Taybi综合征时,也会出现。


咱们讲讲稍微常见的伯-韦综合征。


耳朵后的小孔和大舌头

(伯-韦综合征)


这个疾病不属于常见病,10000名孩子中,会有1例左右,统计发现美国一年能发现300名左右这样的孩子。


伯-韦综合征是一种儿童过度生长性疾病,可能导致患者易感肿瘤,这个是最让人担心的。


其典型特征包括脐膨出(或脐疝)、巨舌和孩子长得大身高体重都在生长曲线的第97百分位数),如下图所示。

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[7],能看到孩子肚脐膨出,舌头巨大。


随着生长,孩子的舌头会变得非常大,下图分别是轻中重度巨舌:

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[8]


这些孩子大部分有耳轮后的瘘口或者耳垂处的皱褶,如下图所示:

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[6,8]


这些宝宝在出生后,可能会伴有低血糖,之后会生长过快,并且生长是不对称的,比如一侧腿粗,一侧腿细。


腹腔内脏有肥大,比如肝、脾、肾等,但最怕的还是因为过度生长,导致的各种肿瘤。


以上表现不会全出现,一个患儿中有可能只有2个典型表现,但只要出现了,就需要明确诊断,因为即使微小的改变,也和肿瘤相关。


但是也不用太担心,因为如果8岁前没有出现和诊断肿瘤的话,孩子以后可能出现肿瘤的几率就比较小了,通常这个病预后是良好的。


诊断的话,通过临床表现+基因检测可以明确。诊断之后,对症处理和监测即可,比如出现巨舌症,导致呼吸有问题,可以进行手术处理。


然后就是对肿瘤的监测,比如定期进行甲胎蛋白(AFP)筛查,对内脏器官进行超声检查等等,这个就是专科医生的活了。


好啦,又学了一个病,希望都用不上。


参考文献:
[1]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  (第3版)[2]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(第2版)[3]Dunham B, Guttenberg M, Morrison W, Tom L. The Histologic Relationship of Preauricular Sinuses to Auricular Cartilage.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. 2009;135(12):1262–1265. doi:10.1001/archotol.125.11.1214[4]Kumar Chowdary KV, Sateesh Chandra N, Karthik Madesh R. Preauricular sinus: a novel approach.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. 2013;65(3):234-236. doi:10.1007/s12070-012-0520-y[5]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medgen/867181[6]Trine E. Prescott.Posterior helical pits.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, 2007-03-01, 50(2)159-161[7]Weksberg, R, Shuman, C. & Beckwith, J. Beckwith–Wiedemann syndrome. Eur J Hum Genet 18, 8–14 (2010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ejhg.2009.106[8]H. Naujokat.Tongue reduction in Beckwith–Wiedemann syndrome: outcome and treatment algorithm.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& Maxillofacial Surgery. 2019,48(1)9-16.

本文来源:儿科医生孔令凯

本文作者:开心爸孔令凯

责任编辑:CiCi


推荐阅读


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,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,以及所引用资料(如有)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,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、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。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

版权申明 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- End -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